查看原文
其他

7日春节影音书笔记#1|oh art oh new york

雪雪雪白西尔维亚 白雪希尔维亚
2024-08-30

今天突发奇想打算开始一个新项目,一个7天的项目。从今天(阴历腊月二十七)到大年初四(2月4日)的连续7天,在这个号上记录下来一些影音书的笔记(笔记的写法就是很“我”了,会比较漫谈)。缘起是今天收拾书柜时,看到了一年来自己买的、别人送的画册、书等等,好多想拿出来翻翻。


而,于我,短期的、自命题的项目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创造力的激发感。那么就做吧,今天是7日的第一天。(对我的其它「自命题项目们」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拉到文末——我会回顾一下这个号上进行过的其它「自命题项目」)。


* * *


今天看的是一部纪录片《The Price of Everything/万物有价》,纪录片导演厉害的功夫,从选角到镜头切换,让我90分钟的观影体验颇为舒适。片子大约讨论的议题是金钱/价格和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采访了拍卖行专家、艺术史学者、藏家(不同风格的藏家)、艺术家(冉冉升起的新星、昔日宠儿、保持着水准的炙手可热的明星)、画廊/艺术经销商(art dealers)等等。



作为一个艺术行业从业者,和努力在经营自己画廊的画廊主/art dealer而言,我看这种片子时不时会出来一个上帝视角在检查自己的工作。





拍卖行从业者Amy Cappellazzo 被采访者问道:“你知道谁会买这些拍卖上的作品吗?”,她非常美式的反问回答是:“当然!我早就想过了当中的每一件(作品)的可能的潜在买家。如果我没想到的话,我根本不称职(ill-suited)!” 观影的我一激灵,仔细想想自己似乎也越来越往这个方向走了,不仅知道自己代理的艺术家和作品是好的优秀的,也要确保大约做每个展览前,脑中知道要推荐这个作品/艺术家给哪位客人/藏家。当然,脑中另一个声音会跳出来说,只要是我真心被打动的作品,我一定能卖出去。well, 这种自信是好的,但多做些功课/脑中提前思索总是没有不好的。







片中讲到艺术家创作的苦楚之处,一度美国战后(post-war era)是艺术界宠儿的抽象画家Larry Poons(如今被边缘化)和冉冉升起的新星Njideka Crosby有着同样的痛苦:如何不被现在得到市场认可的作品风格固化(要知道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可能会吞噬我们的欲望——因为市场认可代表着金钱),继续创作自己想创作的作品。Long-term是Crosby不断提到的一个词汇。观影后我跟推荐我这个片子的好友Y聊道:在国外年轻画廊的标准兴许是12年以下,可在上海她开个店,如果有10年,已经被人觉得是“百年老店”了。



最近正在北京展出的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Him》,在片中藏家的家里



Larry Poons在片中的形象一度让人动容,当年也许就是不按照市场宠爱他的方向来创作,逐渐自我边缘化、离群索居。而片中(2018年)又有纽约的画廊“重新”发掘了他。


被重新发掘的Larry Poons在展览上 





* * *


作为一个经营者,和完全相信艺术“价值”的人来说,我时不时也会在这种挣扎中思考:我能为艺术家做的究竟是什么,我能为想了解艺术,想建立自己与艺术品关系的人们,能做的究竟是什么?诚然,买与卖,大家都开心,我也赚钱。但我相信,艺术家选择成为艺术家的第一要义绝对不是金钱,而买家与心仪的作品发生链接的时刻我享受到的绝不仅是赚钱的快感。


art fair是每个艺术从业者必经的一关吧



对于大学毕业后,(如当时很多本科留美的中国精英学生一样)进入了投行工作的我而言,我对金钱完全不陌生。在年纪轻轻的20岁出头,便知道了证券交易员们转瞬之间赚钱的神话,做外表光鲜的投资银行家,do deals, make deals happen,能挣到的奖金,在老牌的伦敦金融城工作,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得益于住在伦敦,我的艺术细胞被完全激发出来(个中原因,此处略去无数字),后来毅然从投行辞职,去伦敦佳士得学习了艺术史的硕士。可能在一个比较没有自我意识的年纪,我直觉性地做出了一个选择:进入艺术行业不是为了赚钱,因为如果仅仅要赚钱,我就一直不要离开泛金融行业了。


而如今,自洽地把文艺青年和经营者/老板这个两个身份融合好了。2022年也到了。


* * *


说回标题「oh art oh new york」中提到的纽约,我用着最近重新使用起来的小米带鱼屏看电影,截屏极其爽 —— 下,我截屏了一些片中出现的打动我的纽约。Why New York? 因为这是最早让我感受到野心的城市。大学二年级的我,去纽约面试投行的实习,还记得是一个寒冬,在街角的咖啡店喝好了星巴克,给自己打气,上楼,面试,发现白雪的Xue英文不好发音,面试官不好读,我就给自己的简历从此加了英文名Sylvia。




后来能去伦敦投行工作,也是因为纽约给了自己最初对城市雄心的想象。感激自己的雄心壮志和那些年挣下的钱,让之后选择去学艺术史和回国后在工资水平非常低的艺术行业工作,有了底气。说到这儿,的确,在2021年,我处理好了自我和金钱的关系(这是该另起一篇的话题了),有机会再 reflect、再写!


If you can make it in New York,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Well 现在每次在北京生活比较辛苦时,我就改编一下这句话,说给自己听。If you can make it in Beijing,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擒贼先擒王。



* * *



第一篇「7日春节影音书笔记」就到这里。所有图片来自观影截屏,我在B站观影,充了个25元单月大会员。




一开头提到的我之前做过的好玩儿自发项目:

1)联机(合作)写作:写过两篇

2)2010-11年末写的伦敦咖啡馆,第一篇是这个,其它的点击入第一篇后用话题功能可以看见。

3)即兴3分钟语音独白(同上,用话题功能可以检索到其它的)。




* * *


[白雪希尔维亚] #48
(今天这个号也改名了,不叫「以上皆非」了,个中理由,春节哪天单写一篇)

写于北京 2022/01/29




* 随机过往贴


* 我是谁

我是白雪,「Fun Matters」及「一时画廊」的创始人,这个号是我的私家地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白雪希尔维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